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收集3篇)

时间:2024-07-08 来源:

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范文篇1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白马镇实验小学为了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防止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切实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稳定。根据省、市、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精神以及乡党委相关要求,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开展此项工作。 

一、明确指导思想和工作基本原则 

全面贯彻党的精神,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针对当前涉黑涉恶问题新动向,切实把涉黑涉恶专项斗争同校园欺凌暨校园周边治安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通过涉黑涉恶专项斗争宣传教育、学校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彰显全区上下坚决铲除黑恶势力的决心和信心、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通过开展校园欺凌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防止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切实保障师生安全和财产不受损失,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完成目标任务 

通过不懈努力,校园欺凌及周边治安环境治理长效机制建立,师生安全感、满意度明显提升。 

三、采取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靠实工作责任 

为切实加强对学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组织领导,总校成立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和协调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进行统一部署和督促检查。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何福华

副组长:张培忠

成员:王治瑜、胡振、刘金牌、位帅帅、王飞、王亚琼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学校校,由王治瑜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日常事务。 

(二)广泛宣传教育 营造浓厚氛围 学校通过张贴、散发《关于依法严厉打击黑恶势力违法犯罪违法犯罪的通告》、通过悬挂条幅、专栏、教师、家长微信群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标语。使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到人人皆知,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供有力的支持。 

(三)深入排查摸底,发现案件线索 学校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通过设立举报箱、电子信箱、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及时发现黑恶势力犯罪苗头和线索,并将排查中发现的线索及时上报相关部门。激发全体师生及群众同黑恶势力作斗争的决心和勇气,震慑黑恶势力的犯罪行为。集中组织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法制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提高师生、群众依法同黑恶势力斗争的能力。  

(四)突出工作重点,精准防范打击

学校定期开展矛盾纠纷、校园欺凌排查整治,形成校园矛盾纠纷、校园欺凌排查、报告、整治分工协作、职责明确、责任到人的工作体系。通过排查整治发现在校学生同校外不法青少年勾连线索,发现长期游荡在学校周围、骚扰学校学生,严重影响学校教学秩序和师生安全的不良社会少年线索,主动提供摸排出的案件线索,严防黑恶势力向学校渗透,确保学校一方净土。 

四、积极提供工作保障 

(一)严格落实工作责任

学校高度重视扫黑除恶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制定工作方案,落实工作责任。深入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在学校案件线索的排查,主动配合政法机关开展打击整治工作。 

(二)通畅信息报送 学校建立涉黑涉恶案件线索报送机制,确定专人,快速移送,确保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整体推动。 

(三)加强督导考核

学校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纳入综治工作年终考核,结合校园欺凌及校园周边治安环境专项治理适时开展督查。 

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范文篇2

关键词校园欺负;人际关系;干预

作者简介刘思硕,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所谓欺负行为是一种故意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行为,它是侵犯行为的一种形式,其特点是受伤害的对象不具备有效的反击、报复的手段和条件。[1]校园欺负是指任何发生在校园、上下学路上或者以校园为媒介的社交群体内的欺负行为,是青少年当中的一种不良行为。近些年,校园欺负案件频频见诸报端,校园欺负现象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本文通过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分析,帮助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青少年欺负行为背后的影响因素,对广大学校、教师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遏制校园欺负行为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学生的人格特点影响欺负行为的发生

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他们在人格上都呈现出一些比较明显的特点。Olweus将受欺者分为被动型受欺负者和攻击型受欺负者。①被动型受欺负者自我认同感比较低,性格内向,自尊心较脆弱,对外界的刺激往往比较敏感;攻击型受欺负者在人格特质上往往过度活跃,他们性情暴躁、易激动,喜欢挖苦别人。这两类受欺负者呈现出相似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比较差,存在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对于欺负者,相关研究显示,一些欺负者具有较高的自我概念,通过对他人实施攻击行为来提高自我认同感和自信心。综上,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有着不为同学喜欢的人格特点。

(二)旁观者效应的助推作用

旁观者是指某件事情的知情者、目睹者和干预者。根据旁观者行为的不同,可以将其划分为:协助者(对于欺负者的欺负行为,不但不干预,反而协助欺负者对受欺负者进行欺负)、煽动者(不采取直接欺负行为,而是采用煽动性的语言或者行为鼓动欺负者)、看热闹者(不介入欺负行为,没有明确的态度倾向)、干预者(直接制止欺负者的行为或者向老师汇报,请老师出面制止欺负者)。

Christina等人的研究显示:旁观者的态度与班级欺负的发生频率之间有着较强的相关性,学生中对于欺负行为持协同态度的越多,班级出现的欺负行为就越多;对欺负行为持反对态度的学生越多,班级中的欺负现象就越少。②旁观者的态度和行为无形中会助长或者阻止欺负行为的进一步发生。

(三)同伴关系对欺负行为的影响

同伴关系是中小学生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王美芳等人的研究显示:校园欺负者在班级当中不为绝大部分学生喜欢,但是他们也有自己忠实的粉丝,为少部分同学认同和接纳。这少部分学生可能是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他们给了欺负者比较大的社会支持。Boulton和Salmivalli的研究显示:受欺负者在同学当中同样不受欢迎,人缘比较差。当他们遭受校园暴力时,往往缺乏来自同伴群体的支持,这使得他们成为连续性暴力事件的受害者。③综合来看,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他们的人际关系状况都比较差,这是导致发生欺负行为的重要原因。

(四)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存在认知偏差

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对校园欺负行为存在一定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对校园欺负涉及的学生人数估计不足,认为欺负只是个别学生之间的打打闹闹,没有必要上纲上线;另一方面,对欺负行为导致学生的身心伤害没有足够重视,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件的结束,学生就会慢慢忘却,没必要过多介入。很多研究证实,常被欺负的儿童,可能会经常逃课旷课、学习成绩下降,甚至还会出现一些身心疾病。认识的不足导致对事件处理不到位,结果就变成学校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激化了矛盾,教育管理工作常常陷入被动。

(五)家庭因素对校园欺负行为的影响

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欺负行为有着较大影响。目睹过家庭暴力或受过身体虐待的儿童涉及欺负或被欺负事件的概率是没有这些经历的儿童的三至七倍。研究显示,亲子关系越融洽,同伴关系也会越好,学生参与欺负或者成为受欺负者的几率就越低。Anderlee研究发现,违法犯罪的青少年大都感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与双亲没有太多的心理上的深入交流。研究特别指出,这些孩子与父亲的关系都很疏远。④Mak的研究同样显示,感知到父母温暖、理解的青少年有着更低的违法行为。⑤因此,家庭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也是影响校园欺负行为的重要因素。

(六)班级氛围对学生欺负行为的影响

班级氛围是指班级的和谐稳定程度,表现为班级成员之间积极互动、频繁冲突等不同层次差异。[2]班级氛围包括师生关系、生生互动、班级的组织管理方式等方面内容,是一所学校社会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对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有促进作用。国外有研究显示,不良的师生关系能够导致儿童出现更多的问题行为。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结可能会增加小学生的攻击行为和青春初期学生的偷窃、攻击、抽烟、喝酒等冒险行为。李丹等人的研究也证实,积极的班级氛围能够降低学生出现问题行为的频率。[3]

二、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措施

(一)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

建立完善高效的干预机制能够对校园欺负M行有效的事前干预。

首先,各级各类学校应成立校园欺负干预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牵头,全体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为成员共同参与。成立领导小组便于开展工作,明确责任分工。其次,制定完善的预防和应对校园欺负的相关制度。以教育部《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为指导,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参与制定反校园欺负的制度。制度制定后,提交给教育行政部门审核,经批准后,由学校统一印刷成册,教师、家长和学生认真研读学习,提升全体教师的监督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规则的敬畏意识。再次,完善校园欺负监督网络和举报机制。建立学校、班级、学生三级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作用,对勇于制止和干预校园欺负的学生进行奖励。建立线上线下多种举报途径,便于学生在遭受欺负时,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反映。

(二)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课程是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学校要充分发挥德育课和心理健康课的育人功能。德育教师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小学生守则、中华传统美德等内容为基础,结合一些校园欺负现象,请学生就校园欺负的危害性和应对方式进行讨论,通过研讨,提升学生对校园欺负行为的认识,提高学生应对欺负的技巧。

心理活动课和辅导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影响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课程。借助心理课,以情景剧的方式,请学生扮演欺负者和受欺负者,通过角色扮演,帮助那些有欺负行为的学生体验和感受受欺负者的心理感受,提升欺负者的移情水平。情景剧还能够将旁观者的作用呈现出来,提高旁观者对校园欺负行为的主动干预性。心理教师还可以使用多种心理咨询方法,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于攻击性比较强的学生开展心理干预,提高学生对自己的认识。

(三)发挥心理辅导的事后干预作用

校方和教师对于发现的校园欺负行为,情节较轻的往往采取批评教育的方式,情节较重的给予班规、校纪处分,涉及到严重人身伤害的由家长之间协商或者走司法途径解决。这些处理方式,看似对欺负行为起到了惩戒作用,其实学生深层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没能从根本上消除受欺负者因受欺负所造成的心理创伤,也未能帮助欺负者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不良行为方式的成因。因此,针对校园中的欺负行为,心理教师应进行事后干预,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受欺负者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缓解受欺负者的负面情绪,指导受欺负者学会人际交往和自我保护的技巧。对于欺负者,不应疏远、歧视、讽刺挖苦,应了解欺负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从心理学的角度形成辅导方案,与任课教师、家长一起帮助欺负者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矫正不良行为习惯。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使欺负行为不再反复。

(四)营造良好的校风和班级氛围

校风和班级氛围是学校一种重要的、隐性的、潜在的德育资源,具有很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同化力和约束力,作为看不见的集体教育力量,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道德熏陶与濡染,有效遏制学生之间不良行为的发生。国内外的研究显示,良好的班级氛围与欺负行为呈负相关。良好的校风和班风能够从环境上有效约束学生的不良行为,引导学生向着积极的行为习惯迈进。

因此,学校要重视自身在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关于校风、校训等优秀文化内容的积淀和传承,通过学校的重大节日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把各种校内、校外活动,都作为弘扬学校优秀文化和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契机,提升每一位学生的正能量。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等多种途径培养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风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使得班级内的欺负行为无处容身。

(五)重视对非正式群体的积极引导

非正式群体是人们在交往中自发组织起来的,由于共同的兴趣、感情、共同的目标等自愿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4]近几年,网络报道的多起校园欺负案件中,非正式群体参与的案件比例在不断上升。研究显示,相比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的攻击,群体面对个体时,呈现出更强的攻击性。[5]

因此,教师要重视对班级内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了解非正式群体的性质,不排斥他们,尊重、爱护他们;有计划地通过各种学校、班级活动让非正式群体的学生突破自己的圈子,融入到班集体的大家庭中;引导非正式群体成员树立与班级发展相一致的奋斗目标,将非正式群体的发展纳入到班级发展轨道上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友谊观,减少班级管理的不安定因素。

(六)家校联手,提高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力

研究显示,那些有着良好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的学生,很少会受到欺负。[6]亲子关系比较好的孩子,社会适应能力较强,能够主动结交朋友,扩大自己的人际关系网。

因此,学校应利用家长会、家校活动、亲子活动等各种机会,聘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为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通过家访,近距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环境,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有效方法;学校通过组织一系列的亲子活动,增加家长与学生沟通和交流的机会;学校和老师通过学校和班级的微信群,经常为家长推送一些教育孩子的科学思想和理念,D变家长的教育观念。

校园欺负现象是长久的研究课题,校园欺负行为的干预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各方共同配合,才能有效降低校园欺负事件发生的几率,才能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注释:

①参见OlweusD:《Bullyingatschool:Basicfactsandaneffectiveinterventionprogram》,《Promotion&Education》,1994年第4期,第27-31页。

②参见ChristinaSalmivalli、MarinusVoeten、ElisaPoskiparta:《BystandersMatter:AssociationsBetweenReinforcing,Defending,andtheFrequencyofBullyingBehaviorinClassrooms》,《JournalofClinicalChild&AdolescentPsychology》,2011年第5期,第668-676页。

③参见MJBoulton、PKSmith:《Bully/victimproblemsinmiddle-schoolchildren:Stablity,self-perceivedcompetence,peerperceptionsandpeeracceptance》:《BritishJournalofDevelopmentalPsychology》,1994年第12期,第315-319页;SalmivalliC、LagerspetzK、OstermanK、KaukiainenA:《BullyingasaGroupProcess:ParticipantRolesandTheirRelationtoSocialStatuswithintheGroup》:《AggressiveBehavior》,1996年第22期,第1-15页。

④参见金凤仙、程灶火:《家庭教养方式与青少年犯罪研究进展》,《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年第3期,第468-472页。

⑤参见Hoeve、Dubas、Eichelsheim:《Therelationshipbetweenparentinganddelinquency:Ameta-analysis》,《JournalofAbnormalChildPsychology》,2009年第6期,第749-775页。

参考文献:

[1]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55-356.

[2]Gazelle.Classclimatemoderatespeerrelationsandemotionaladjustmentinchildrenwithanearlyhistoryofanxioussolitude:Achildenvironmentmodel[J].DevelopmentalPsychology,2006,42(6):1179-1192.

[3]李丹,宗利娟,刘俊升.外化行为问题与集体道德情绪、集体责任行为之关系:班级氛围的调节效应[J].心理学报,2013(9):1015-1025.

[4]吴江霖,戴健林.社会心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90.

[5]宋广文,刘思硕.初中男生个体攻击性与群体攻击性的差异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2):98-103.

[6]陈健芷,刘昭阳,刘勇.初中生受欺负现状及其与亲子依恋和同伴关系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5):795-799.

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范文篇3

尊敬的各位老师、家长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爸爸,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这次机会和大家共同交流学习,如何预防校园欺凌及性侵害。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家长朋友们对各位老师辛勤的付出,表示忠心的感谢!你们辛苦了!

近年来校园暴力呈现低龄化、群体性、网络化特点,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加强对校园欺凌、暴力、性侵害等事件的预防和整治,保护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下面我和大家共同学习孩子们的教育工作:

一、校园欺凌的诱因

1.部分家庭对子女过分溺爱,孩子唯我独尊,骄纵、自私,对待他人冷漠;

2.部分家庭对子女缺少关爱和有效支持,孩子心理自卑、多疑、暴躁,不能寻求正常途径解决矛盾;

3.家庭和学校道德教育存在局限性,学生法制观念薄弱,不知违法的后果和代价;

4.对有暴力渲染色彩的影视、动画、游戏的模仿。校园欺凌对受欺凌者、欺凌者、旁观者、社会等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危害。

二、如何应对校园暴力

1.遇到校园暴力,一定要沉着冷静,采取迂回战术,尽可能拖延时间;

2.必要时,向路人呼救求助,采用异常动作引起周围人注意;

3.人身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不要去激怒对方;

4.顺从对方的话去说,从对方的言语插入话题,缓解气氛,分散对方注意力,为自己争取时间;

5.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或家长解决;

6.穿戴不要奢侈,尽量低调,不过于招摇;

7.独自行走时尽量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三、如何预防性侵害

1.教导孩子认识隐私部位:背心短裤覆盖的地方是隐私部位,是绝对不能被随意触摸的。包括:嘴唇、胸部、臀部、腹部、大腿等。

2.教导孩子抵制不安全(不恰当)或模棱两可的身体接触。

3.教导孩子拒绝互联网上的性邀请和色情信息。

4.家长要避免未成年人自己在家中,女童尽量不要单独行动要结伴而行。不轻易把孩子交给除家人以外的人照看,对照看孩子的人要充分了解。

5.无论多忙,都细心观察孩子的异常反应:变得胆小、爱哭,忽然不喜欢上学,忽然害怕和父母亲热等等。

6.在给孩子洗澡或洗衣服时,要经常不露声色地检查孩子的下身及内衣裤。

7.教育孩子,在遇到性侵或猥亵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告诉家长,以便及时报警、固定证据,抓获犯罪嫌疑人。

8.防性侵教育是持续的,需要反复讲很多次,还要时不时考考他们,让孩子牢记相关的注意事项。

9.父母要及时关注孩子的日常行为、情绪有无反常,如:突然的沮丧爱哭、不爱说话、畏惧上学、极度紧张等。发现这些情况要及时和孩子进行沟通,但需注意措辞语气,以免孩子出现应激抵触情绪。

10.如发现孩子已经遭受了性侵害,家长不要羞于启齿,要及时报警,寻求警方的帮助;尽快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同时请专业人士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帮助孩子回到正常生活。

【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收集3篇) 】相关文章: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打羽毛球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6-28

说谎的作文(整理8篇) 2024-07-08

关于校园欺凌的发言稿(收集3篇) 2024-07-08

平台公司投融资管理制度(收集3篇) 2024-07-08